《我們仨》隨感
來源:云南紅河投資有限公司 劉冬
一直很想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然而卻總因為各種原因和借口久久沒有打開,書買來后,就擱在抽屜里,蒙上了灰。春節過后,草長鶯飛,終于催促自己打開了這本擱置很久的書。
一開始想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源于錢鐘書先生的那句話,“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帶著好奇的心情想了解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想知道究竟是怎么樣一個女人能得到如此高的愛情盛贊。后來,更多的還是源于楊絳先生這個人,在現代,先生特指男性,然而在民國時代,先生是對一位女性的最高評價,是那個時代對男女平等最有力的回應,晚年的楊絳先生寫下《我們仨》,愛情之余,更多的是親情。也許,這本書于我而言,一開始是因為想看一段才子佳人的愛情,后來卻是其中的親情。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替女兒錢瑗完成的遺愿,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是非旁人所能承受的痛苦,也是旁人所不能體會的。送走了愛女,也送走了愛人,這位92歲高齡的老人,用質樸的文字記錄了丈夫、女兒和自己的人生經歷,溫婉平實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位母親的偉大與無私。書的附錄里,有錢瑗為父親錢鐘書畫的畫像,有孤獨的背影、有俏皮臥床看書的姿態、還有蒼老的面龐……每一筆蘊含的都是女兒對父親的崇拜與愛戴。
對于還沒有結婚的人來說,或許沒有資格談論婚姻,現在,我也還是個圍城之外的人。我想,我能真正感受到的也只是無數個不同家庭中的相似生活。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家族人丁不再像以前那么興盛,對于城市來說,一家三口已是標配,在農村,我們這一代人擁有的最多也只是一個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四世同堂、人丁興旺的熱鬧早已遠去,逢年過節,熱鬧背后更多的是冷清。我們回家能陪伴父母的日子,也越來越少。平時忙于工作,過年忙于同學聚會,能在家陪父母說話的時間真的少之又少。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卻被很多人忽略。當我們呱呱墜地,漸漸長大,父母便在年歲中慢慢老去。我們告訴自己該《常回家看看》,我們感慨《時間都去哪了》,卻總是缺乏行動。看完書后,只覺得對父母的虧欠太多。有和同學聚會的時間,卻沒有耐心聽完父母嘮叨的時間,有和朋友逛街約會的時間,卻沒有和媽媽逛一逛菜市場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忙,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又不是那么忙,其實只不過是我們對最熟悉最親密的人的忽視。我們知道,無論我們如何向他們索取,如何任性,他們都不會拋棄我們,也不會離我們而去,所以,越是親密越是忽略,越是疏遠越是用心經營。這似乎成了一個怪圈。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當父母一天天老去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吧。不要讓“我們仨”,“我們一家”的溫馨最后變成一個人的獨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