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漫游
——2018年讀書記
來源:云南紅河實業有限公司 吳蕓
偶然看到一句話:讀書,是一場關于精神的旅行。又至年末,一年來我的精神曾在哪些地方漫游過呢?讓我用時間來串連一下這場專屬于自己的精神之旅。
春節前夕,一本《一枕荒涼如舊夢》讓我“旅”至遙遠的民國時期,書里記載著孟小冬、陸小曼、趙一狄、張愛玲、唐怡瑩、潘玉良、陳香梅、周璇、黃柳霜、阮玲玉十位民國女子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她們用歲月譜寫的剎那芳華、舊日往昔。每每閱完掩卷,我總忍不住長長嘆氣,每一個故事中都透出彼時相逢的刻骨愛戀,只可惜天不遂愿,除了陳香梅、潘玉良女士結局尚算完滿,其它如“梨花相伴海棠老”的趙四小姐、“情逝如煙為愛凋零”的張愛玲、以及那“永遠定格在二十五年華”的阮玲玉……一個個用絕代芳華點染亂世江山,卻終究舊事封于塵,如初春的霧藹,溫婉迷離,漸行漸遠。
年后,購得雪小禪的書籍三本,慚愧的是目前只看完《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著》,雪小禪的文字中總是透著一股淡雅,淡如菊、雅如蓮。此書文風依舊,唯有一樣不同,各篇章間猶似沒有主線,寫人、寫植物、寫器物、寫光陰,完全是各自游離的感覺,這次“旅行”很飄忽,剛剛還在天津看望荀派80高齡的伶人黃少華,轉眼便至泉州探訪梨園戲人曾靜萍;前一刻還在吃著四川火鍋,下一秒卻品起了淡洌的碧螺春;京劇和昆曲相互交織、古畫與茱萸相伴……我承認這就像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有規劃、沒有預設、一切都是隨遇而安,一切都隨心所欲。用書中的一段文字來做注解最合適不過:“生活本就是最大的修行,有了定數和天意,一個人,自渡彼岸”。
可在雪小禪的筆下,有一樣東西卻總是盈于滿腔胸臆,那便是一個“情”字。萬物皆有靈性,萬物皆具真情,永定河畔的枯木是看透人間深意的老者;普洱茶是狂野少年收了心……諸如此類的描述總令人莞爾,可我卻信了,因為我本也是這至情至性之人,我相信世界萬物之情份終不會無緣無故,能遇上更應惜之。
年中,改看電子書,來了一場悠遠的“旅行”,終于看完了一整部的白話版《紅樓夢》,一塊頑石、一場懷金悼玉的家族史,關于紅樓的解讀太多,名著早已深入人心,我不多作妄言。
近日,利用碎片時間改讀書為聽書。十月,聽完《芳華》。十一月,聽完《無聲告白》。十二月開始收聽《三毛傳》。聽書,不用眼看,只用心感受,真實地感覺到這就是一場精神上的出游。很多個早晨,帶著耳機,走在路上,心情隨著書中主人公的故事而跌宕起伏,當聽到《芳華》中女主看到劉鋒甩著空蕩蕩的袖子,獨臂騎著三輪車在深圳打拼時,我不禁動容,仿佛真的看到了在戰場上失去一只臂膀的劉鋒。前幾天收聽《三毛傳》,在陰云密布的早晨,6點多鐘的街燈顯得有些昏暗,當聽完一個章節后,播放出了那首意料中的歌曲《橄欖樹》,音樂剛剛響起,瞬間感覺像是時光倒退了卅年,歌聲空靈飄逸,讓我不由得眼眶盈淚。三毛的書曾陪伴我度過中學時期,當年看《歡顏》聽到《橄欖樹》也非常感動,沒想到幾十年后的自己再次被同一首歌所打動,或許只因了這一份關于時光的印跡,已經永久地烙在記憶深處,此時的心境雖不可與當日而語,但年少的夢里猶在詠讀花落知多少。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2018,我用讀書來裝點自己的生活,2019,依然會讓心靈繼續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