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認知的“舒適區”
來源:深圳市興云誠投資有限公司 王萬紅
在“得到”APP上聽了一年《吳伯凡認知方法論》音頻課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課程里不斷提到的一個詞--認知的舒適區。
心理學認為,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舒適區”是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行為模式,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人們會感到舒適;“學習區”是指,對個體來說有一定挑戰,會讓人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恐慌區”是指,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在這個區域人中會感到憂慮、恐懼、不堪重負。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適合自己心理的“舒適區”,從正面來看,“舒適區”幫助人們維護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御屏障,穩定情緒,能夠起到一種避風港的作用;從負面來看,“舒適區”容易讓人沉溺,對現狀持有一定的滿意度,既沒有強烈改變欲望,也不會主動地付出太多努力去改變所處環境。人在“舒適區”處在自我閉環中,看似完滿,實則不然,在“舒適區”待著的代價,是認知進入了停止狀態,致使我們對某個維度缺乏意識,以至于在認知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時,會出現認知誤區,甚至導致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缺失何在。
事實上,我們往往不自知地成了認知的留級生,所幸外部客觀環境的變化常常迫使人們不停地打破“舒適區”邊界。突破“舒適區”,就要進行認知升級、進化、蛻變,其間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痛苦,但這個過程也伴隨著獲得新認知時的快樂和成就感。隨著認知的升級,“舒適區”可以變大,那些對變革秉持熱情態度的人、或者思維具有彈性的人、再或者心理承受力強的人,能夠主動跨入新學習區,并把 “學習區”轉化為“舒適區”,“舒適區”會隨著改變自我、發展自我和超越自我而放大。當然,跨出“舒適區”需要勇氣、需要自信、需要做出改變。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舒適區”不斷擴大的過程,一個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知識輸入越來越低時,團隊創新和迭代能力就會下降,企業自我生長就會緩慢。簡而言之,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如果設定了新的目標,就必須離開原有的“舒適區”,就必須挑戰原有的能力結構、資源范圍、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也就意味著要構建新的“舒適區”。
一切外在困局都來源于內心的格局障礙,突破認知障礙是突圍的第一步。想要更好的生活,我們要改變自己,從邁出“舒適區”開始,提升認知,奔跑的2019,我們會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