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體力行:堅定群眾眼里的“黨員力量”
來源:云南紅河實業有限公司:普女少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農村的道路修建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路通了,才會有機會對外發展,才談得上經濟的發展。目前大部分農村都修通了水泥路,不過,因為修路占地,一些村民心生不滿,聚眾鬧事事件偶有發生。
前段時間回老家祭祖的路上,趕巧碰上一件事,讓我感慨頗深。在政府修路時,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人肉擋道,站到推土機上,不讓修路隊占用自家的田埂,多方勸說無果,結果兩敗俱傷,還驚動了派出所。
作為一個黨員,我想上去和他講講修路的重要性,加上這個當事人也算是小時候認識的玩伴,想著應該能說上話,就自告奮勇下車去看看,沒想到,我才開口沒說兩句話,就被大聲轟開了。
我既氣憤又無奈地回到車上,奶奶說她要去看看,我立馬勸奶奶別去惹事,這些人不可理喻,溝通不了。奶奶不管不顧下車走過去,我不耐煩地喝水等著奶奶,想著她估計兩句話就得被罵回來了。我剛喝一口水,車外的吵鬧聲突然沒了,我緊張的看過去,以為發生什么更大的事,立馬下車想拉起奶奶走人。不料,那個年輕人竟然沒有吵鬧,在安靜地聽我奶奶說話。只聽見,我奶奶語重心長地說道:“我們已經過了吃不飽穿不那暖的年代了,這些都是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好條件,修好路管的是幾代人、幾輩子,你這個田埂縮進去一點,確實是少種了幾顆莊稼,但是,人就一張嘴,吃不了幾斤糧食,如果公路從你田邊過,你以后收割和種植,三輪車直接騎到田邊,就不用再花大力氣去背去挑,省心省力嘛,更何況,如果家家都不給占用,那這個路就沒法修,沒有路的話,我們村子就永遠都是貧困村,我們的子子孫孫也都難走出去,難出人頭地啊……”
突然,我像被巨浪擊中一下,瞬間有種跌到海底的感覺,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我問奶奶為什么會想到說這些,她很認真的回答一句:“如果你爺爺還在世,他是黨員、是村支書、是老師,他就會這樣講。”奶奶雖然不是黨員,但卻深深記著“黨員的樣子”、“黨員的力量”,“黨”在她這樣一個大字不識的普通群眾眼里已經成了神圣偉岸的精神支柱!
曾經的農村,對道路的依賴度相對來說并不高,那時候機械化程度低,村民基本上干農活都是靠人力,有錢人家養得起牲口,路況就算差一點也沒什么。但現在講究效率、追求發展,如果沒有良好的交通條件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空談。按理說農村修路,這是對每家每戶都有利的事,畢竟路修好了都是給村民用的,如果引進了企業和資金,村民朋友也能從中獲利。說到底,道路是村子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打開大門、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道路建設好了,對所有的村民都是有利的。試想,如果一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坑坑洼洼的羊腸小道,即使村里種出再好的蔬果,那也會無人問津,對于村民而言,道路建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應該躬體力行,用實際行動“戴好這頂帽”,在群眾心中樹立榜樣、堅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