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讀書有關的事
來源:云南云成印務有限公司 楊萬紅
每次偶遇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時,除了對作者的欽佩外,更多的是一種幸運之感,那種心情就像一個孩子在海邊撿到了色彩斑斕的貝殼,滿是收入囊中的喜悅。一本好書或讓我體會到前賢深邃的思想,或看到時空里別樣的風景和人生。簡單來說,打開一本本書就如同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門外的世界五彩斑斕,亦如同拆掉一座座墻,墻外的天地令人豁然開朗。
書籍一直伴隨著我的生活,說起讀書,總免不了許多感觸。在我十歲以前,物質還有些匱乏,能接觸到的書籍有限,所以我的啟蒙讀物就是各種課堂用的課本,而其中相對容易理解又帶有故事性的就是語文和歷史課本,在那個不用上補習班和興趣班的年代,我的閑暇時間很多用在了看課本上,看完了自己的看姐姐的,看完了姐姐的還去看鄰居大哥的。所以小學的時候我就看完了初中的語文、歷史課本,當然是有選擇的看,看的都是諸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西門豹治鄴”、“荊軻刺秦王”這些內容。在那段時光里,我從未覺得讀書是件痛苦的事。
上中學以后能接觸到的書就多了,班里訂了《讀者》雜志,學校后來成立了一個圖書室,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類名著書單就是在這里讀的。家里有許多《故事會》,還有像《天龍八部》這樣的武俠書,這些書是父親帶回來的,那時他經常在外地干活,下雨天工地不開工,他們就會在書攤上買些故事小說,用以打發時間,記得父親每次回來,我都會偷偷翻一下他的行李包,找到書后屯在我枕頭下面慢慢看。最舒坦的時光莫過于暑假,七八月雨水多,又是農閑,大人不用出去干活,所以出現了一年中少有的愜意景象:一家人圍著火爐,爐上燉著豆角和臘肉,母親繡著鞋墊,父親看《倚天屠龍記》,姐姐看《紅巖》,我看《西游記》,坐著看累了就躺著看,看書的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母親就喊我們吃飯。第一次看到晴耕雨讀這詞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無限的韻味,思緒一下就帶回到了那段溫馨的時光,唯一遺憾的一點,眼睛就是在那幾個夏天里慢慢近視的。
大學畢業的時候,行李物品都送人了,伴我回來的就只有兩大袋沉甸甸的書。當時頗有些自責,想著平時要是多讀些,把它裝在腦子里,也不至于現在全裝在袋子里,可是又舍不得丟,郵寄花費了不少錢,工作后換了幾次住的地方,這些書一直隨我輾轉并越積越多。
如今,在這個追求效率、講求成本和回報的主流意識里,時間顯得彌足珍貴,快節奏的生活里為興趣而讀書似乎顯得有些奢侈。很多時候,讀書并不能立刻帶來實用的價值,但就是通過讀書,我認識到價值的標準并非千篇一律,也并不是做什么事都要追求實用價值,有的事物正是因為喜歡而堅持才有了價值。歷史文化類書籍一直是我閱讀里最大的興趣,我覺得讀這類書籍是在人有限的生命里延伸時間長度和拓展認知寬度最好的方法,它可以帶你穿越時空,雖然身不能至但心已達。我最近在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如果只看與職業的聯系,這算是一本“閑書”,里面的文章好多在上學的時候學過,但閱讀之中,再一次被這些經歷過時間琢磨的經典文章所折服,精煉的文字樸素雋永、大巧不工、包羅萬象,使我有一種強烈的念想:等我孩子識字以后,我會帶他一起再讀這本書,相信那時的我一定會有新的認識。就像韓愈的《師說》、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這兩篇文章,上學的時候為了考試曾通篇背得滾瓜爛熟,也通曉其意,但時隔十多年之后,當我經歷了更多的人和事,已為人父、為人師,我才更加深刻地明白“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當我走過很多地方,經歷過許多失敗和成功后,才進一步體會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要實現理想務必要“有志與力”且“不隨以怠”,若“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令我心境平和,并且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能體會到其中的意義。有人覺得“讀那么多書,終歸會忘,有什么用”?我想這可能就和吃飯一樣,并不會立刻體現出變化,但總不會白吃,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沉積下來的營養已經化為你的骨血,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同樣那些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也已融化在了你的認識和氣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