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這個城市
來源:云南紅塔房地產開發公司 劉夢瑩
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幾乎都能看到老城的拆遷,新城的崛起。身為房地產行業從業人員,似乎能夠更清楚地看見城市的這種蛻變。
周末,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中,想起前段時間網上盛傳著一篇文章——《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作者是上海人,因為喜歡昆明的天氣,來昆明居住,結果卻對這座城市大失所望。這邊文章大意是講,昆明城市快速發展,但市民小農思想嚴重;沒有產業支撐,缺乏人心聚合力,因此這是一座“沒有機會,沒有發展推動力,沒有城市精英,沒有理想,沒有生活,沒有未來的城市”。
同樣作為外省人,來昆明已經第六個年頭,在這里,度過最美好難忘的大學時光,又在此開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于我而言,昆明就是第二故鄉。當我初讀這篇文章時,心里是不安的,我喜歡的這座城市,是不是真如他所說的那樣不堪,我是否正在成為他口中的消極抵抗之人。
細細品味,卻發現對他的觀點不敢茍同。作者自己也承認沒有完美城市,任何一座城市的變遷都要經歷一個過程,可能會有城中村的改造,道路的重新規劃,產能調整和劃分等等。作為一名城市建設者,我愿意看著她慢慢變好。在作者眼中,昆明最為詬病的,就是沒有產業支撐。對此我想說,何為產業支撐,一定要是工業嗎?他在開頭列舉了一串昆明的旅游收入,難道這不是產業嗎?以第三產業為支撐,這不正是昆明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嗎?如果愛昆明的唯一理由是氣候,其他別無所愛,我只能說,你不應該來昆明,你可以去南寧,去貴州,或者去云南的一個地州,同樣可以享受到與昆明一樣甚至更好的氣候。
喜歡一座城市,并不是因為她的繁華,也不是因為她氣候舒適,也不因為她機會更多,而在于一種氛圍,一種情懷,一種歸屬感,當有了這種感覺,就會包容她的種種問題,生活下來并發現她的美好,去融入并在能力范圍內改變她。
愛昆明,可能是源于文林街拐角的一家書店,海埂大壩給小生命的一次喂食,未曾觀看過的一次民族舞蹈,在斗南叫不出名的一株花卉,不經意間抬頭瓦藍瓦藍的天空,愛她的變遷、包容、多情。
而作為房地產行業的從業人員,這篇文章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城市建設中的扎堆和過度開發確實存在,原有城市風貌得不到完善的維護。在開發過程中,以市場為導向的同時,是否也該保留城市原有的風貌特色,開拓創新,使得新舊更好地融合,留住一座城的文化底蘊。這是對我們的挑戰,亦或是我們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