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會的另一面
來源:深圳興云誠 李博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傳遞變得前所未有的迅速便捷,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然而,技術發展的同時,它所帶來的負面危害也在我們的眼皮下發酵。
據統計,2015年,全球手機出貨量達14億部,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高達4.3億部,約4億部左右的舊手機被淘汰。而在2013年,我國的手機淘汰量是7000萬部,短短兩年時間,這一數字從7000萬增長到4億,增長速度令人咋舌。據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平均淘汰一部智能手機的周期為18個月,而被淘汰的產品其實往往功能良好。
這些被淘汰的手機形成了大規模的電子垃圾,其中可能含有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聯苯醚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如果處置不當,這些物質可能會向環境釋放,引發環境污染,威脅人體健康。
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電子產品翻新和循環再利用的最大市場。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生產國。然而,我國對電子垃圾的處理產業發展較晚、水平較低,過去并未全面考慮再生資源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為數不多的正規處理企業依然依賴從發達國家進口的處理技術和設備,從而導致在個體回收模式占主導的情況下,處理手段大多采用手工拆卸、焚燒、強酸萃取、填埋以及丟棄等方式。如此處理,既造成較難回收的寶貴資源大量浪費,同時又會產生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在一些發達國家,對電子垃圾進行符合要求的處理需要承擔較高的成本,而發展中國家對電子垃圾處理的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較弱,處理成本低廉。因此,由于利益的驅使,電子垃圾的非法跨境轉運交易屢見不鮮,大量電子垃圾流轉到發展中國家,給當地環境帶來潛在的威脅。
廣東貴嶼,被媒體稱為“世界電子垃圾之都”,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垃圾村,每年處理來自國內和非法跨境轉運而來的上千萬噸電子垃圾。由于長期焚燒電子垃圾,貴嶼無論是空氣、水源還是農田,都已經被深度污染。重金屬超標的農田無法耕種,被污染的水源無法飲用,空氣中多溴聯苯醚含量是香港的140倍,貴嶼的環境已經被嚴重污染。
面對日益突出的電子垃圾問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并非問題的旁觀者,為了我們的自身健康和環境保護,我們有義務選擇更合理的使用方式和更環保的處置方式來對待電子產品。
在淘汰回收環節,我們不應隨便丟棄電子產品或做不規范的處理,妥善的回收處置是保護環境的基本措施。我們應盡可能地選擇正規的回收渠道處置淘汰產品,同時避免回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泄露。
另外,我們在考慮更換一個新的電子產品時,應該問問自己:原先的電子產品是否還能正常工作?如有損壞是否能夠維修?如果不滿足使用需求,是否能通過以舊換新、交換、贈送等方式繼續發揮原有產品的價值?如果確實需要報廢,是否有妥善的處置方式?
我們需要通過社會協作和制度創新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持續發展,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樹立正確的意識,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