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與突破
來源:深圳興云誠投資有限公司 楊雅涵
重復,似乎總是個貶義詞,常與“啰嗦”“繁瑣”等詞語做固定搭配。職場中也常聽人抱怨,“每天做著重復的事情,工作沒有了激情”。但是,重復真的就沒有意義嗎?
或許,換個表達方式,重復更容易讓人產生好感。
什么是持之以恒?就是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簡單地說,不也就是重復嗎?
著名的“一萬個小時定律”告訴我們,“要想成為高手或者領域內的專家,需要一萬小時的最基本的投入”。這一萬個小時,于比爾·蓋茨而言,是日復一日地敲擊代碼;于泰格·伍茲而言,是寒來暑往地揮桿于擊球;達·芬奇而言,是一邊抱怨老師的苛刻一邊反復畫蛋;于居里夫人而言,是為了幾克鐳反復提煉上千噸的礦石。
什么是匠心?匠心不僅是優質的代名詞,更強調一種不斷升華的精神力量。
《曉松奇談》中曾做過一期關于“匠心”的節目,高曉松采訪了日本著名茶道大師木村宗慎。高曉松問:“做茶道這么多年,你有沒有想過改行?” 木村宗慎驚詫地看著高曉松說:“我才干了25年啊,為什么要改行?”高曉松不由感嘆,真正的工匠精神,是“道在我心,一以貫之”,25年的時間,對大師們而言,勝似閑庭信步。
所謂匠,來自重復,這個道理,古人亦看得通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賣油翁》一文中描寫了一位老翁神乎其神的倒油絕技:“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最終,無非老翁一句“唯手熟爾”道破其中真諦。
用持之以恒、工匠精神來解釋重復,這個詞是不是就沒那么難以接受了呢?
重復不是機械地復制、粘貼,其意義在于,我們可以從重復中總結經驗與教訓,讓技藝和能力得到提升。
源自于日本劍道心決的“守、破、離”認為:所謂守,就是認真練習基礎,達到熟練的境界;破,是在基礎熟練后,突破原有規則,往更高層次進化;離,是在更高層次中得到新的認識并總結,另辟出新境界。如果沒有在守這個階段經歷的重復錘煉,哪來的破,以及更高層次的離呢?
重復是突破壁壘的基礎,是質變前的量變,是蛻變到全新境界所必需經歷的繭。
對于企業而言,重復是騰飛的驅動力。管理學書籍《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企業像一個巨大的飛輪,特別重,我們每個人去推,推一下推兩下,這個飛輪就是紋絲不動。但是大家堅持重復地推,咬著牙一直選擇不放棄。突然有一天,這個能量積攢到一定數量,飛輪就慢慢動起來了。一旦這個飛輪動起來,自己就有了勢能,后來大家再推,它就會越轉越快。
于個人而言,重復是自我提升的必要條件。捫心自問,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得到的新的領悟、新的發現,哪一個不是在不斷重復中提煉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