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紅塔房地產開發公司 李雪冰
家是什么?家是一套樓房、一幢建筑,可遮風避雨,可安身立命,可與家人歡聚。在家里,你不用任何偽裝,快樂時盡情的笑,悲傷時放聲地哭,正像歌里唱的,“我想有個家……”,家是一個美好的地方。
人最渴望的是什么?有個溫暖的家。成家立業幾乎是每個人的“事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皇帝宅經》上說,“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家與建筑,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我們的祖先有巢氏最早構木為巢,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是為了生產,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文明的進展,人們對家傾注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建筑上也構造了各式各樣的家。
從原始人結茅為廬,到河姆度遺址發現的六千年前的“干欄式”建筑,從陶淵明的農家小舍到秦始皇的阿房宮,從北京的四合院至大理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園林到鋼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樓……家的內容與形式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不滿足于小家的安穩富足,把家的概念無限地延伸,廣義的空間或是建筑,不僅是房子,還包括寺廟、教堂、城堡、園林、橋梁、紀念碑和墓地,從生至死,從物質到精神這才是完整的家。
對于家,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感覺,人在不同的年齡對家的感受也不相同,我對家或都說對建筑的認識,也經歷過從物質到精神、從蒙朧到清晰的過程。
人們喜歡家,依賴家,因為家給人安全,給人溫暖,給人幸福。但家的內涵遠不止如此,家及與家相關的建筑更是人們對美的體驗,是人的精神樂園。
人們常常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實用的雕塑、永恒的詩。說建筑是天下第一藝術,雖說有些夸張,但也形象。建筑與人的生活比其它藝術相比要密切得多,要親近得多。因文化修養不同,人的愛好也大不相同,有人不喜歡讀書,有人不欣賞畫,有人不愛好唱歌,也有人不喜歡電影電視,但沒有人不欣賞建筑。從物質角度講,人都需要一個家,誰不愛自己的家呢?從觀賞角度講,建筑的觀賞是外在的、強迫的,上街會見到各種建筑,逛公園會欣賞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旅行時看到各具特色的橋梁、寶塔、石碑、雕塑,都會使人發出由衷的感嘆。
古代藝術家的創造與審美從來沒有離開過建筑。“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樹,依依墟里煙”……陶淵明欣賞的就是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家草房和田園耕讀的生活;張繼創作《楓橋夜泊》的靈感來自于夜半的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詩篇伴著鐘聲流傳千古;宋之問的《靈隱寺》氣勢磅礴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氣勢得益于寺廟的仙氣;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是丞相祠引發了詩人的千古感嘆;杜牧的《江南絕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給我們留下了南朝佛教興盛的場景。
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技法高超,逼真地表現了當時京都的繁華與建筑,小橋流水、船來舶往、街道縱橫、歌樓酒肆、茶坊店鋪、腳店門診、三教九流,繪聲繪色,一幅真實的社會生活圖景。由此可見,建筑藝術對人的影響對人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也是藝術創造的重要來源。
柳宗元說,“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聲色心神的綜合,才產生建筑藝術對人強烈的感染力。學會用審美的眼光去欣賞建筑,讀懂建筑內涵,會給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我的人生因與紅塔地產結緣,先后參與和見證了玉溪世紀華庭、銘德尚居、百萬莊園、大理怡景尚居等項目的建設,實現了一個個樓盤從藍圖、效果圖到現實樓盤實景展現的演變,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同時給人生經歷增添了濃墨色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