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閑記
來源:慶來學校 張儷馨
“慶來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大地春回,萬物萌動,春天的慶來,總能夠在不經意間就發現春的印記,盡管是在這倒春寒的冷風中也阻擋不了垂柳上的嫩芽和枯桃上的紅花。不過,在這里我只記一種物,一群人和一件事。
所記之物是一種花,名辛夷,說起辛夷花,必要先說一位作家——辛夷塢,我并未看過這位作家的作品,只是在逛書店的時候在顯眼的位置上看到過她的書,但已經記不住書名了,只是當時覺得作者的名字很好聽,所以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最近一次再想起辛夷塢是在一天聽書的時候聽到了雪小禪的《時光驚雪》,里面就主講了這“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王維,進而也就講到了他“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辛夷塢了,只是當時文章里只單列了這后兩句來寓意王維當時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于是我便下來查了全詩,才曉得,這詩就叫《辛夷塢》選自《輞川集》,是當時輞川的一個地名,因開滿辛夷花而得名。細想來現在好像不怎么有因花草葳蕤而把這花草名來當作地名的做法了,倒是有很多用動物來命名的,如“牛街”、“羊街”、“馬街”、“雞街”等等,不過這動物命名也不是哪種動物都能來,多是以經過精挑細選選出來的十二生肖里的動物來命名。不過植物的名字倒多出現在小說的人名中,如《仙劍奇俠傳三》里面的“景天”、“重樓”、“龍葵”、“紫萱”,這龍葵就是我的家鄉一種常見的野菜,方言叫作“苦槐菜”,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所以只要家里有人因體熱上火的時母親就會買回來做給我們吃,做法也簡單,就用清水煮,煮出來吃葉又喝湯,乃清熱解毒的良藥。而紫萱就是我們所說,各地也常見的黃花菜。
當我開始關注一件事情、一個東西或者一本書的時候,跟他們相關的一些信息就會陸陸續續的出現在我的生活中。上周五早晨,吃過早點,和玲一起下山買菜,在快出學校門的時候,玲告訴我,這花叫辛夷花,我當時很驚愕,因為這花我前面就關注過好多次,有一段時間,幾乎我只要走著出學校都會拍它一拍,但我一直把它認作玉蘭,因為這樣的花在師大很常見,只是這株較師大的那些來說要瘦弱矮小很多,枝干也較少。原來它就是辛夷,不過它也確實和玉蘭有關系,辛夷也是玉蘭的一種,只是它專指紫玉蘭。想來也覺得好笑,對著它拍了這許多照片,寄予了這許多深情和喜歡,我以為我同它應該已經是熟人了吧,沒想到,居然只識得它的姓,且還一直把姓當作了名。自以為很了解它,所以從未關注到它與師大那些我常見玉蘭的不同,又或者選擇性的沒看見,因為我們總習慣先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
回來之后備課,因為最近上的詩歌單元,所以我會準備些詩歌跟學生做課前分享,而這辛夷花出現得也恰是時候,我就選了王維的這篇《辛夷塢》,并且配上了我拍的圖片,學生和我都讀過之后,我跟他們解釋了詩題和大意,但他們的眼神仍然木然,于是我又接著告訴他們,辛夷花就是背景圖上的這種花,他們的眼神亮了,但他們跟我一樣也以為這是玉蘭,我告訴他們這花是在我們學校門口拍的。他們的眼神又更亮了。
有時候我們的教育把詩歌和孩子們的距離拉得太遠了,除了客觀的年代之外,還有詩歌就像那束之高閣的經典,一直和孩子們有一種似無實有的距離,因為太經典,所以我們也一直太慎重了,不過學生中也不乏對詩歌感興趣的。所以選這篇他們身邊的《辛夷塢》再合適不過,跟學生分享了,除了想慢慢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想他們能夠在慶來這得天獨厚的這大自然中對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多一點感受和觀察。不要浪費了這在自然山川中學習的機會,記得有位文學評論家曾經說過,讓我讀懂李白的詩的地方不是在課堂上,而是這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海。但我也不敢奢求一堂課或一句話就改變諸多,語文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育的方式得像“潤物細無聲”般且慢且久。所以,我除了教,還要等。
周一我是最后一節語文課,我習慣和孩子們一起走回去,一位女生很激動的對我說,“老師,你說的那棵花,我們去看了”,我當時愣了一下,沒反應過來。但隨即我便笑了,我們總是覺得學生不懂不會、感知力弱,而學生也總是在證明著自己。教學真的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我在教他們的時候,他們又何嘗不是再教我。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想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就要先成為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