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
來源:楚雄雄寶酒店 趙利忠
每一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童年記憶,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印象最深的要數家鄉的烤煙。
我的家鄉在楚雄州姚安縣仁和鎮,算得上是個壩子,小時候聽奶奶說:“我們和附近幾個村現在種植的農田以前都是大壩海子,農作物只能到村莊背后的背鍋山上去種植,澆灌莊家的水全靠肩膀挑,而且還要走幾公里的山路。種莊稼苦非常辛苦,而且到縣城趕集這樣的趣事,也得繞好幾公里的山路……”不通水不通路的生活便是奶奶那輩人最深處的記憶。
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前的大壩海子慢慢失去了蓄水功能逐漸變成了千畝良田,黨的政策惠及農村,家鄉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的磚房林立而起,鄉村道路四通八達,農田灌溉用水也方便了許多,以前從家鄉那條通往縣城的泥濘小路也變成了寬敞的混泥土路面。我的童年就是在這個悄悄發生著變化的新農村中度過的,印象里那田間一片片綠油油的煙葉、烤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裊裊青煙后那金燦燦的烤煙,成了童年里最深刻的記憶。
在我很小的時候,村中家家戶戶都種植煙田,我們家每年也要種植幾畝。烤煙從播種、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采摘煙葉、編桿入爐、烘烤、出爐到最后的分級,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用村里老人的話說:“烤煙是一項技術活,烤好了一爐寶,烤不好是糞草。”到了種植烤煙的季節,大人小孩一起上陣田間地頭,很是熱鬧,大人用大桶挑水,小孩們則用做飯的銅鑼鍋來挑水,那時的我們都排著一字橫著走挑得晃晃悠悠,一次只能挑六七公斤水,但也能澆十多棵煙苗,幾趟下來就能澆不少的煙苗了,對那時的我們來說,只是覺得用銅鑼鍋挑水好玩,而對大人們來說,在這個季節里小孩們卻派上了大用場。
采摘煙葉是最忙碌的時候,這個季節又逢雨季,在煙田里和鄉間小路上,村里的男人們肩上挑的、女人們背上背的都是煙葉。幾十公斤的煙葉壓在肩上和背上,還要在狹窄泥濘的小路上行走,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雨水和汗水交織在一起,直到衣服被體溫捂干,背上只有汗液干了之后留下的白色痕跡。煙葉挑回家中,接下來就由我們來劃煙筋,學著大人們一樣編桿,雙手沾滿黑呼呼的焦油,卻覺得非常有趣,那時候,我們的快樂是那么簡單。
煙葉入爐之后就到了烘烤環節,這個環節是所有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火候分為小火、中火和大火,烘烤的時間則精確到分秒,往往這一重任,都由父親來完成,在我們村中,父親建造的烤爐密封性好,再加上龍(烘烤煙葉烤房里的爐膛)布置的比較合理,而且因為父親對烘烤技術的勤學習和鉆研,往往每一爐都能烤出不少上好的煙葉,烤煙的收入讓這個新農村的村民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隨著父母親日漸年邁,家中現在已經不再種植烤煙,但我的心中仍很懷念烤煙的味道,那寬闊濃綠的煙葉,那出爐時金黃的煙葉和散發著烤煙特有的芳香,都已經深深的留在我的記憶深處,也成為我心中無法忘懷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