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何為 為上為善 ——合和集團的8個細節(三)
他們是這樣一群人。
他們待人為善,所以被善待;處處不爭先,爭得了平安;予人以誠意,而后形成合力;以笑為表,以和為里,爬坡過坎。他們用理想澆灌理想,他們緊跟這個時代,他們溫暖眾人……
在合和集團,他們是最普通、最基層的勞動者。他們,是企業的細節。
就像那些最敏感的末梢神經,企業通過他們感受世界,這個世界也通過他們,觀察企業本身。
不論是在路上、遠方、村寨里、湖邊,也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每個合和人都在自己的領域里創造價值。
合和何為,合和人樂道善為,成人達己。
合 適
18年來,鄭光敏從一個青年理想主義者,成長為一個中年理想主義者。
2005年,鄭光敏22歲,即將大學畢業。如果不出意外,他將進入武漢老家的一所重點中學,成為那里的一名教師。畢業前的那個五一假期,他陪同學到慶來學校面試,在這個近2000畝的校園里,他看到嶄新的校舍映射出理想的光芒。
于是,大學畢業后,鄭光敏來到了慶來學校。那一刻,在中國西南邊陲,一個年輕人的命運,與一座小城的教育事業捆綁在一起。他所想的,是在學校里踐行超前的教育理念。
鄭光敏知道,理想扎根于責任,只有日復一日踐行教師責任,理想才有可能成為現實。從教期間,他會在凌晨到網吧找學生,在急診室徹夜守護生病學生。有時,上了一周的班,他忘記了自己的車停在哪里。
2011—2014年,鄭光敏作為年級主任,帶領慶來學校第一屆計劃內錄取的學生,首次實現了一本率全市第一的好成績。與此同時,鄭光敏所帶班級中的一名學生,以紅河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
鄭光敏在18年前看到校舍映射出那些理想的光芒,如今終于成為現實。一個人,可以連續18年都是理想主義者,只要在合適的地方。對于鄭光敏,慶來學校便是這樣的地方。
和 諧
回憶自己的職業生涯,昆玉高速公路開發有限公司昆明南收費站站長王靜總結了“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她參加工作的10年后。當時,公司要建設文明服務樣板站,要求收費員講普通話,并微笑服務。看似簡單,推行起來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為了讓工作能順利開展,王靜進入收費崗亭做示范,然后與88名員工逐一談話,分享自己的經驗。
第二道“坎”是在呈澄高速開通后。當時,她帶領著一支有干勁、無經驗的新團隊。除了立規矩,王靜還和他們談生活,成了暖心站長。團隊管理好了,工作也就順暢了。2016年,呈澄高速在云南省交通廳年度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
第三道“坎”是2018年她被調到昆明南收費站。當時,昆明南收費站剛搬遷不久,需要對兩個不同的團隊進行重組。王靜從基層了解問題,用了半年時間,讓兩個團隊接受彼此的不同,并慢慢融合。
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王靜將微笑服務升級成綜合服務。服務升級后,收費站的工作變得更加復雜,需要處理的問題也更多。
不過,經歷了“三道坎”的王靜已經適應了變化。那“三道坎”,是時代賦予她的三種和諧——與自己和諧、與他人和諧、與團隊和諧。